货币分层 -米乐m6平台
货币分层,也称为货币层次,是指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大小作为标准,并根据自身政策目的的特点和需要,划分了货币层次。货币层次的划分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
货币分层的依据
长期以来,人们对货币供给口径层次的具体划分有许多不同观点,但都一致认为应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
流动性,即各类存款、短期证券等货币性金融资产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是各国中央银行划分本国货币层次的基本依据。现金流动性最强,因为它能够随时购买商品、服务及各类资产;活期存款的流动性次之;定期存款则需要经过提现或者转成活期存款才能进行支付,因此流动性更弱。按流动性的强弱对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货币划分不同的层次,是科学统计货币总量、客观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和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基础。
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包含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两大层次。需要说明的是,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层次的划分都是相对的、动态的。随着各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具有了不同程度的“货币性”,货币的外延也越来越大,统计口径越来越宽,货币层次也会随之调整。在金融制度发达、金融产品丰富的国家,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被纳入货币的统计范畴,如国库券、商业票据、金融债券等。
货币分层的具体形式
中国对货币层次划分同样是以流动性为标准,主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的货币,即:m0,m1,m2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 单位活期存款
m2=m1 单位定期存款 个人存款 其他存款
各层次的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所差别,m0和m1更多是作为交易媒介,m2更多的是发挥价值储藏的职能。
那么m0、m1、m2是怎么形成的呢?
举个例子:
a是一家出口型企业,2016年12月份出口一批玩具赚了1000万美元,要知道这1000万美元是外币,要兑换成人民币才是真实的利润。于是a以1:7的汇率(假设)向商业银行b兑换得人民币7000万元,银行b拿到了1000万美元的外币,但这1000万美元搁在b银行这也不是办法,于是再以1:7的汇率(假设)向央行兑换人民币,最终央行得到了1000万美元,但要支付给b银行7000万元,这7000万元人民币就是央行印钞的钱(基础货币);a企业拿到7000万元人民币后:1、拿出500万用于支付员工工资,a的员工从中存款账户提取20万现金,这部分钱即为m0;剩下的480万作为定期存款。
在这个过程中:
m0=a的员工从存款账户中提取20万现金;
m1=m0(20万) c企业在银行活期存款(2000万) 税务部门在银行活期存款(1000万) a企业的活期存款账户(3500)
m2=m1(6520万) a企业员工定期存款(480万)
货币分层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讲,根据一般的货币定义,货币供应量应当包括所有执行货币主要职能的信用工具。但随着货币信用经济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信用工具执行了全部或部分货币职能,货币与非货币之间界限逐渐模糊,具有不同程度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对商品流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程度的货币性。因此,为了对货币的定义和范围有较明确的表述,大多数经济学家主张根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来定义不同层次的货币。所谓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一种金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也称为变现力。在确定货币供应量层次时,由于各个国家的信用化程度不同,金融资产的种类也不尽相同,各个国家货币层次的划分及其各个层次内容,也不完全一样。
目前,货币已成为引起经济变动的重要因素,货币供应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各方面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调控货币供应量,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可见,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中央银行了解不同货币领域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做出有针对性的宏观金融决策。划分货币供应量层次,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货币流通结构图,让中央银行掌握货币政策将怎样在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层次中传递,将主要对哪一层次的货币量发生影响,将以怎样的方式和程度影响经济。通过货币层次之间的数量变化,中央银行还可以分析市场动向和经济变化趋势,正确估计前期货币政策的效果,做出选择今后货币政策的决策。
第二,有助于中央银行分析经济的动态变化。每一层次的货币量,都有特定范围的经济活动和商品流通与之对应,而经济活动的任何变化都最先反映在市场供求和物价变化上。因此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和观察,可以掌握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与再生产各个环节的变化,摸清不同层次的经济活动的脉搏,预测它们的发展趋势。只有在对货币层次进行科学划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经济增长、物价、投资、国际收支等整个经济状况。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