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承兑日 -米乐m6平台
票据承兑日,票据承兑行为未记载日期,以收到提示承兑的汇票之日起3日内的最后1日为承兑日期。承兑日期指的是银行承诺无条件付款的日期,即到期日期。
票据承兑
票据承兑是指汇票的付款人承诺负担票据债务的行为,承兑为汇票所独有。
汇票的出票人和付款人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出票人签发汇票,并不等于付款人就一定付款,持票人为确定汇票到期时能得到付款,在汇票到期前向付款人进行承兑提示。
对票据承兑人的要求
作为票据承兑人在接受承兑后,必须遵循汇票上的付款要求,不能附加任何条件,不能改变承兑日期,因为汇票上所记载的事项,都是由商品交易双方协商达成,具有法律效力,不可随意变更。
而且,在接受承兑后,还须在汇票正面证明。“同意按汇票要求到期支付票款”的字样,注明承兑日期并签章,一经承兑的票据,即具有法律效力,承兑人不能返回撤销承兑。
票据承兑的分类
1.企业自身承兑
企业自身承兑方式一般是在企业之间交易频繁,信用和资金力量比较清晰的情况下使用,即使票据转让流通,原发票人,付款人仍是汇票的当事人。这样,有了问题易于协商解决,这一承兑方式的优点是手续简便,不需支付承兑费用。
2.专业票据承兑所承兑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有专门从事票据承兑业务的部门,比如,在英国承兑所就是专门办理承兑业务的,票据承兑在英国伦敦金融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它既办理国内汇票承兑,因与海外联系密切,又为国外办理汇票承兑。承兑所承兑的汇票信誉很好,可自由流通转让。
3.商业银行承兑
商业银行是专门从事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其一般资金实力较强,在公众中树立有良好的权威和形象,无疑,银行承兑的票据具有坚实的支付基础。所以,对于那些企业间相互不了解,远距离的商业交易来讲,收款人多愿意采用商业银行承兑方式,以减少风险,保证票款安全收回。而且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讲,银行办理承兑业务,有利于中央银行按规定的利率购买银行承兑票据,灵活调节市场货币量。从商业银行自身来讲、银行办理承兑也有好处一是商业银行承兑的资金部分已生息,且以备付形式转为银行存款,有利于扩大稳定的存款来源;二是有利于开拓银行业务领域,增加银行业务收入。
汇票的内容
《票据法》第十九条: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汇票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支付结算办法》第七十三条:商业汇票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由银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兑。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承兑。商业汇票的付款人为承兑人。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第二条:电子商业汇票是指出票人依托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以数据电文形式制作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电子商业汇票分为电子银行承兑汇票和电子商业承兑汇票。电子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业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以下统称金融机构)承兑;电子商业承兑汇票由金融机构以外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承兑。电子商业汇票的付款人为承兑人。
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主要区别如下:
1、商业汇票的签发人不同,银行承兑汇票是由出票银行签发的;商业承兑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可以是收款人签发,也可以是付款人签发。
2、商业汇票的承兑主体不同,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负责兑付,也就是当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和提前贴现时,由银行承兑;而商业承兑汇票由付款人承兑,也就是由购货方向销货方支付票款。
3、商业汇票不同的承兑人,决定了不同的信用等级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信用,由银行承担汇票的兑付责任,其信用等级相对较高;而商业承兑汇票是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单纯的商业交易行为而建立的商业信用。在现实交易中,接收票据的一方更愿意选择银行承兑汇票,毕竟银行信用好于商业信用。
4、风险不同,银行承兑汇票的保兑,决定了银行承兑汇票基本上是零风险,而且在支付贴现费用的同时,可以向银行申请贴现提前取得资金。而商业承兑汇票如果出现承兑人没有资金支付兑付商业承兑汇票时,收款方就会存在无法收到货款的风险,而蒙受损失,商业承兑汇票的风险相对较高,对收款人不利。
5、流通性不同,银行承兑汇票的流通性相对较强,可以通过背书的方式进行转让,而且收款方愿意接受,毕竟比不能收到货款要好很多;而商业承兑汇票的流通性明显低于银行承兑汇票,收款方普遍不愿意接受商业承兑汇票。
6、商业汇票到期时的处理方式不同,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时,如果购货企业不能足额支付票款,承兑银行会按照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协议,对付款方按逾期借款处理,并加收罚息。那么对于收款方(持票人)来讲可以按期收回货款。
而商业承兑汇票到期时,如果付款方没有资金支付到期的票款,银行不负责付款,也就是银行没有兑付责任,由购销双方自行处理。对于收款方来讲存在无法按期收回货款的风险。
7、商业汇票的贴现利率不同,现实中,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率一般要高于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率,但一般不会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水平。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