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资产 -米乐m6平台
信用风险资产是指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主要包括:各项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银行账户的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承诺及或有负债等。
注意的是这里是承诺和或有负债,并非不可撤销的承诺。
信用风险资产的理解
(一)信用风险资产包括表外资产
根据信用风险的相关概念,只要银行有交易对手(债务人),两者之间有实质性的资金往来,不论是形成即期债务还是或有债务,均构成了信用风险资产。因此,信用风险资产不能简单看成表内信用风险资产,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信用风险资产在[22.不可撤销的承诺及或有负债]中填报。
(二)各项资产大于表内信用风险资产
银行的表内资产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但并非所有资产都会有经营上的交易对手。比如,有形资产中的现金、长期待摊费用、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等,无形资产中的商誉、知识产权等。非股权抵债资产由于变为了物权,也丧失了交易对手。因此,《g01》中的各项资产应大于《g11_ii》中表内信用风险资产,无交易对手的资产不在《g11_ii》中填报。
(三)有交易对手就有违约可能
尽管银行对我国中央政府、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的债项风险权重为0,但两者之间存在交易,就有违约的可能性,哪怕这种违约概率近乎为0。换句话说“没有交易就没有违约”。因此,是否为信用风险资产与风险权重无关,比如,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就应填入[20.其他表内信用风险资产]。
(四)股权和股票投资属于例外
银行的股权(股票)投资应当以公允价值计算,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严格意义上要与债权所形成的信用风险相区分。但银行除主动投资金融企业(成立附属公司或持有其他银行股权或股票)之外,还有可能被动持有工商企业的股权,银行应按照市场价值或估值来计量其风险暴露,也纳入表内信用风险资产统计。
信用风险资产分类
(一)可按表内和表外划分信用风险资产
信用风险资产根据其入不入资产负债表,分为表内信用风险资产和表外信用风险资产。表内信用风险资产可以根据金融产品、交易对手进行划分。表外信用风险资产涉及内容比较多,通过《g4b-2》可以计算风险缓释前的表外信用风险暴露,因此本表中简化为“不可撤销的承诺及或有负债”。
(二)表内可划分为信贷类和非信贷类资产
传统上,我们将银行资产分为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目前这一说法已经淡化,比如房地产、在建工程虽然属于非信贷资产,但不是信用风险资产。修订后的报表中,从[2.国债]至[20.其他表内信用风险资产]均为非贷款类表内信用风险资产。
(三)非贷款类资产从两个维度进行细分
银监会根据监管需要,对非贷款类资产按照双重维度进行了细分。
一是按金融产品类别分类的方式。如债券投资、股权(股票)投资、同业融资、同业投资、应收账款等。如,同业融资分为[11.存放同业]、[12.拆放同业]、[13.金融机构买入返售资产];其他产品投资填入[18.购买以上未包括的其他投资产品];其他存在表内信用风险暴露的资产填入[19.应收利息和其他应收款]或[20.其他表内信用风险资产]。
二是按照交易对手类型分类的方式。如债券投资进一步细分为[2.国债]、[3.地方政府债券]、[4.央行票据、政府机构债券和政策性金融债]、[5.商业性金融债券]、[6.非金融企业债券]、[7.资产支持证券]和[8.外国债券];股权投资分为[9.非金融企业股权]和[10.金融企业股权];同业投资分为[14.购买同业存单]、[15.购买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16.购买信托产品]、[17.购买证券业、保险业及其他资产管理产品]。
(四)五级分类和逾期资产双向分类
贷款有五级分类。对于各项贷款以外的具有信用风险资产的质量分类标准,目前仍未制定统一标准,多是参考《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07〕54号文件),根据资产的净值、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债务人的信用评级情况和担保情况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资产。
2019年新增逾期资产,是指未能按合同规定的期限兑付本金、利息和其他收益的资产余额。除权益类资产外,债权类资产一般均有明确的到期日,无论是本金、利息还是其他收益,只要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归还,均应统计该笔资产的全部余额。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信用的一种延伸,是金融风险的一个分支。
狭义的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债务导致违约而给债权人生产经营活动带来损失的风险。
广义的信用风险,则考虑到了债务人的偿债意愿和偿债能力两方面因素,不论债务人是由于财务危机还是出于主观意愿而不履行合约,都会被称为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大小还取决于债务人的信用质量和践约能力变化的不确定性,因此,这种由于信用质量变化而导致风险也被称作信用价差风险。
影响信用风险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资源配置、债务政策、偿债意愿、行业风险、外部支持和国家风险六个方面。而“信用”的形成,基本源自能力和意愿两大方面。能力是信用主体最直接的偿债来源,直接影响信用主体的履约能力,意愿则反映了信用主体对债务履约的意愿,是评估信用主体可信任性的重要依据。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